驾速速 最新资讯 特斯拉十年狂奔,该慢下来了

特斯拉十年狂奔,该慢下来了

撰文 | 褚韵文

或许我们还没意识到,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已经整整十年。销量从个位数到占据销量榜头名,售价从百万到大众消费者接受,再到中国建厂,产能不断攀升。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特斯拉是电动产品的开创品牌之一,同时也是汽车向科技产品转变的代表,但是如今这三个字又多了几个新的“释义”。

“不安全、不好惹”,而这似乎又是2022年与特斯拉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关键词,特斯拉在这方面的热度,估计没有几个汽车品牌能够与之相匹敌。

事故与官司

每当新闻报出疑似“刹车失灵”的事故,在下方的评论或留言当中一定会出现这样一种声音:“是特斯拉吗?”如果一个汽车品牌总是在这种事件中成为消费者脑海中第一个条件反射出来,真是一种“悲哀”。

而这一现象似乎在今年被进一步放大,从2020年开始,网络上引起较高热度的特斯拉例达到了15起,江西南昌、四川南充、河南安阳、广东潮州......此次的潮州撞车事件更是让关于特斯拉安全性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一台正要停车的MODEL Y仿佛不受控制一般突然加速,期间看到了驾驶者主动的躲避,也看到了刹车灯短暂亮起,但是最终车辆并未平稳停下,期间剐蹭并撞到了多辆摩托车与自行车,造成2死3伤的惨剧。

当事人一方称是车辆的了问题,并且其中躲避车辆的动作以及按下P挡短暂亮起尾灯恰好说明了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和操作属于正常。

而特斯拉则称,据后台数据显示:“车辆电门被长期深度踩下,并一度保持100%;全程没有踩下刹车的动作;行驶期间驾驶员四次短暂按下P挡按钮,又快速松开,同时制动灯也快速点亮并熄灭。”

截至目前,该事故尚未给出官方结论。双方所持的态度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作为旁观者,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是所有的事故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当事人无法拿到自己的行车数据。

特斯拉在所有发生的事故当中兼任了“裁判”的角色,通过自己独揽的数据来作为证据,并进行“裁决”,也正是这一做法,导致了两方的对立。

之前的几次裁决结果,特斯拉每一次都能“赢”得非常彻底,总之就是一句话,我的车没有问题,都是你们使用的问题,不过这种“自证清白”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说服力,还让本该作为“上帝”的客户一瞬间变成了“孙子”。

可以说特斯拉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处世哲学,维护品牌无可厚非,但是正确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还有待商榷,也正是一次次这样的做法让一些消费者感到寒心,傲慢一词,也开始与特斯拉逐渐捆绑为一体。

傲慢与信任缺失

用傲慢去评价一个车企并不是从特斯拉开始,此前遇到一些高高在上的“大牌”也有同样的评价,但是如此集中且高频的评价,特斯拉或许是头一个。

像前面提到的事故,为什么会引起热议,无外乎是对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消费者需要一个明确、合理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但是事与愿违,以抢占市场为目标的特斯拉似乎更在意如何维护品牌,针对一些维权的车主,特斯拉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也别说,胜诉真是高,也快成新能源界的“必胜客”了。

不过一次两次出现问题说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比较有说服力,但是无论海内外,都将其归结为人为操作问题不仅会让消费者心中产生疑惑,像近几次的事故,林志颖到潮州撞车,舆论的风向更为明显。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来到了产品打造方面,此前的特斯拉其实和传统车无异,但是目前的车型在动能回收方面只是默认强动能回收一种方式,这就让其与其他车型有了明显的不同,尽管消费者认为其应该像其他新能源车那样提供一个选项开关,但是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这就像是单踏板模式,改变了传统认知当中操作,此前加速踏板与刹车踏板分别担任着两个互斥的任务,但是现在加速踏板还有着减速的功能,你说这是为了增加续航还是标榜新的操作模式?

反正特斯拉就认为这是“正确”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对于习惯了传统模式的使用者来说,这不光需要时间适应,更大的隐患时再出现紧急情况时,增加了操作的复杂程度。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曾经说过:“需要跟驾校以及交通部门联合起来,对特斯拉等新兴的车型,通过培训和加强教育的方式,避免在使用环节当中的误操作,从而达到杜绝车辆失控情况的发生。”

这是卖车卖得好就卖出优越感了?明明是自己改变了沿袭下来的汽车操作方式,却想强迫消费者强制学习?副总裁说这话的时候是不是一副傲气凌人的面孔呢?

这样的一个操作,也在潮州事件当中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事故的诱因之一,与传统相悖的操作方法,增加复杂度的设定,更是打乱传统肌肉记忆的做法。

所以在这一次潮州事件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些特斯拉的用户在车辆的加速刹车踏板位置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既然你不对外公开数据并且自己当裁判,那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不少用户对这一做法表示肯定,并且相继自行安装摄像头,作为旁观者,或许在看到这件事情时会微微一笑,但是对于特斯拉来说你还笑得出来吗?

多次的类似事件以及品牌方傲慢的处理态度已经带来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缺失,并且已经有持币待购的消费者选择观望,以身边人为例,其就表示:“本来想买特斯拉的,但是先看看这次事件调查结果,要不真不敢买。”

对于品牌产生新任的缺失无疑是非常可怕的,而且还是关乎到生命安全的部分,不知未来特斯拉是将坚持自己的“正确性”?还是放下身段离消费者的声音更近一些呢?

对手的崛起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特斯拉的价格,特斯拉的每一次价格调整都能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获得足够高的曝光。

小到几万,大到几十万,在进口与国产衔接的阶段,降价幅度几乎与车价平齐。这也让一些特斯拉的老车主相互争当“韭皇”的名号。不禁让人觉得,打算购买特斯拉的消费者和股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何时出手?学问大了。

而调价的频率也在近期达到“巅峰”,这个时候我们要去看特斯拉为什么进行价格上的大幅度调整?以价换量?这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对手的崛起。

对于特斯拉来说,绝对是尝到了新能源市场的初期红利,“空旷”的市场、鲜有的竞争对手让其可以在定价等因素上获得核心话语权,进而用相对更快的速度来完成亏损向盈利的转变,并且在消费者市场中占有先发优势。

不过在其进入中国的这十年,恰好也是政策驱动新能源发展的十年,当这一领域背后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推手之后,其发展速度显然将超过人们的预期。

在去年,新能源市场,尤其是纯电动市场迎来了小的爆发期,渗透率与市场占有率都有了明显的增速,尤其是渗透率甚至提前触及既定目标,而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占到了乘用车的23%。

自主品牌的崛起已经不能忽视,当年被马斯克用笑声“嘲讽”的品牌如今已经坐到了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传统品牌向新能源的转型也已基本完成。

于是走量的新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并且保证了足够的续航以及智能配置等新能源产品核心要素,再有特斯拉MODEL 3等所处的价格区间,已经被众多的竞争对手打破结界杀入其中。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进攻,浩浩汤汤,与此同时,传统的豪华品牌也开始进入面向大众的电动车市场,近期奔驰对旗下新能源车系也进行了调价处理,其中EQE车型下调5万-5.07万元,EQS车型下调20.46万-23.76万元。

市场中多了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是对于特斯拉来说,市场变得拥挤,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压力的增加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特斯拉也在多方面降低成本,一边是合同到期的店面选择不再续期,另一方面,开始推动自助提车以降低人工成本,此前在提车环节的注意事项讲解也改为了“线上授课”。

这时候的特斯拉是否应该思考,一味的降本增效是否应该放慢一下节奏,销量跑得快,争议跟的也快,不过似乎没有一次的争议是让双方心服口服而解决,还是那句话,当品牌不再被信任任何手段都将于事无补。

总体来说,这十年对于特斯拉来说是比较顺畅的,尽管成功与争议共存,但是下一个十年是否还能过得这么好?政策驱动的市场已经变为需求驱动,潮水退去,将是真刀真枪的碰撞,除了效益之外,特斯拉应该多关注一些其他事情了。【iDailycar】

返回顶部